协会二维码

新闻视点

2017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在穗举办

>
来源:《南方日报》
为我国在联合国推动设立的唯一国际日,今年聚焦“城市治理,开放创新”
         10月30日至11月1日,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联合国人居署共同主办,广州市人民政府承办的2017“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将在广州举办。
         “世界城市日”是迄今由我国在联合国推动设立的唯一国际日,于2013年12月第68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决定自2014年起将每年的10月31日设为“世界城市日”。“世界城市日”以上海世博会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作为总主题,每年根据当年情况设定不同的年度主题。
         今年,“世界城市日”的年度主题设定为“城市治理,开放创新”。该主题呼应了《新城市议程》中提出的相关理念,同时也契合了我国的五大发展理念,旨在引领全世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新城市议程》在世界范围内有效实施。
        广州作为本届全球主场活动举办城市,素来享有“花城”的美誉,是有着建城2200多年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我国重要中心城市和宜居城市的优秀范例之一。在城市治理实践中,广州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全球城市发展新趋势,在努力建设枢纽型网络城市,构建全球城市网络重要节点方面取得积极成效。
        而广州所在的广东省目前城镇化率已接近70%,居全国各省之首。广东区域发展格局也不断优化,形成了以珠三角城市群为核心,以汕潮揭城镇群和湛茂阳沿海城镇带为增长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格局。
       据悉,本届全球主场活动将围绕活动主题,重点交流和展示世界各地在城市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做法,探讨如何进一步落实联合国《新城市议程》,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城市的交流与合作。来自世界各地的城市,特别是“联合国人居奖”和“迪拜国际改善居住环境最佳范例奖”的获奖城市,将宣传各自在创新城市治理、推进绿色发展、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方面取得的成绩,为世界城市治理提供创新思维。
 
■纵深
         向世界讲述创新城市治理的“广州经验”
         27日晚,随着广州塔灯光秀“丝路之光”的上演,广州国际灯光节正式拉开帷幕。雕刻着世界各国城市名字的发光地球、在喷泉喷出的水幕上上演的新媒体舞台剧、完全使用太阳能发电的“向日葵”……小蛮腰—海心沙—花城广场区域华灯绽放,国内外以及高校近30组优秀作品给广大市民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作为2017年世界城市日的配套活动之一,广州国际灯光节以光为媒,展现了广州的创新城市治理与绿色发展。而在日前发布的广州“世界城市日”宣传片中,自然光、舞台光、电子光、水光、灯光等广州的城市之光,彰显了广州城市发展的独特光芒。广州“花城”形象日益被国际认知,从城市绿化、城市建设提升到城市改造,借助“世界城市日”,广州与世界展开高水平对话,其城市治理与发展经验也为全球提供了“广州智慧”。
        空中“花廊”领先全国
       特色花卉打造“花城”靓丽穿行风景
         三月,越秀山、中山纪念堂木棉傲然绽放枝头;四月,华农紫荆花盛开,漫天的粉红花雨引来大批游客观赏;五月,海印桥脚的凤凰木开花,枝头艳红,远看如火……如今,广州城市特色花卉频频成为“网红”刷爆朋友圈。特别是去年春节期间,广州天桥和立交桥上的“簕杜鹃空中花廊”,更是全国“夺目”。
         一直以来,城市绿化用地与建设用地的矛盾是很多城市面临的问题,特别是像广州这样“寸土寸金”的一线城市,可用的绿化用地非常有限。几十年前,一些发达国家率先提出了“城市立体绿化”的概念。对此,广州以桥梁绿化为切入点,利用立体绿化的手段向空中“索要”绿化面积。
         自2003年起,广州就组织实施了市区的桥梁绿化工程(桥梁包括人行天桥、立交桥和高架桥),成为国内最早进行桥梁绿化的城市之一。经过多年的研究,广州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科学论证及技术攻关,逐步建立起一套较完备的桥梁绿化技术管理体系。
        2017春节期间,广州中心区10多座人行天桥立交桥上的簕杜鹃齐开放,这是天桥绿化建设以来簕杜鹃首次在1月开花。这意味着十多年来,广州天桥景观实现了质的飞跃,由最初的“三季常绿、两季有花”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再到如今的“四季有花、四季常绿”,三级转变备受全国瞩目。
        目前,广州共完成353座,接近309公里长的桥梁绿化整饰,增加绿化覆盖面积100多万平方米,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城市空中绿廊、花廊,美化了生活空间、增加了城市特色,有效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
       与此同时,天桥绿化也为广州市的“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文明城市”等的评选和2010年亚运会等重大活动增添了诸多光彩,为广州城市的绿化美化做出了贡献,已成为广州重要的城市名片之一。
       接下来,广州还将集中成片,打造不同规模、不同特色的主题花景,到2020年,广州将建成赏花点140处,形成花景164个,包括:春景91个,夏景22个,秋冬景30个,四季景21个,覆盖全市11区,形成春有紫荆、木棉、黄花风铃木,夏有凤凰木、荷花、蓝花楹、细叶紫薇,秋有簕杜鹃、异木棉,冬有香雪、红叶的四季花城景观。
        从“城市道路”到“城市空间”
       “一区一条示范路”领衔城市道路设计新标准
       “四季有花”点缀了广州的大街小巷,广州的街道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在黄埔区的开泰大道上,看似平凡的电灯柱可提供WiFi和电动车充电;在越秀区的沿江路,两旁的老树贴上了二维码,扫一扫就能了解植物知识;在南沙区海滨路,斑马线披上多彩“外衣”,变得缤纷多彩;在天河区天河路,雨后的路面一尘不染,大雨过后也无积水……
        去年5月,广州市启动了全要素品质化提升示范路建设工作,对这一理念进行了实践。该项工作于2016年底已全部完成,覆盖全市11个区,做到“一区一条示范路”,总计完成示范路建设超过22公里。
         各区示范路在践行全要素设计理念的同时,通过侧重打造不同的重点元素,建成各具特色的示范路。有小转弯半径、一杆多用、慢行系统、道路变截面、精细施工等诸多新设计元素,引来一片点赞,赢得“道亦有道城有所成”的美誉。
        今年8月底,广州正式编制完成《广州市城市道路全要素设计手册》(以下简称《手册》),以打造广州城市道路设计新标准,进一步推进广州市人性化道路的建设。
       《手册》从国内外先进城市的优秀实践案例中萃取了道路设计的关键要素,结合广州城市道路建设的特点,形成了设计策略和导引,期望推动广州市道路建设向“人性化”的转变:改变了以往“就道路而做道路”的“单一系统”建设理念,将道路作为一个城市整体空间来打造,将单一道路涉及的“6大系统,90项要素”做统筹考虑、设计和施工。
       未来的广州城市道路建设上,将更着眼“一路一景观”,通过注入文化元素,突出城市道路建设中的传统文化、自然生态和历史遗迹保护,传承广州文脉;围绕云山珠水,突出岭南风格,突出重点区域,分阶段、分层次、因地制宜地丰富城市内涵。
        在城中村打造创新空间广州老旧小区实现华丽“蝶变”
       “脏乱差”的城中村成为了靓丽城市街景中的一块顽疾。一直以来,广州在城中村治理上做过诸多探索。
        2016年7月,广州市城市更新局印发了《关于加快实施城市更新项目计划的通知》,共推进实施26个重点项目。经过了一年的整治,不少城中村实现了华丽“蝶变”。
       “以前我羡慕别人的小区很漂亮很舒服,现在我不太羡慕了,因为身边的很多朋友都羡慕我这里!”对于越秀区珠光街仰忠社区的改变,不少街坊都赞不绝口。
此前,消防器材缺损、供水管排污管破损、“三线”杂乱等问题成为了困扰当地居民的难题。经过整治后,如今的仰忠社区路面被悉数铺平,一排排崭新精致的庭院灯替代了杂乱的电线,新旧对比中,街坊们直观地感受到居住环境的大变化。
        而对于很多城中村面临的治安差的问题,天河区车陂街早在2014年就组建了全省首支“城管+公安+职能部门”联合执法队伍。此后,车陂又依托集派出所视频监控、街道网格化和三防应急为一体的智能综合指挥中心,整合公安、村内及辖区600多个监控视频,接入出租屋智能门禁视频、无人机航拍监控系统等,利用“天网”实时掌握辖区动态和突发状况。执法队伍以此来进行网格化管理,保证辖区城市管理全天候、无死角。
        在环境变靓、治安变好的同时,天河区还通过打造城中村众创社区来降低居高不下的一线城市“双创”成本,城中村拓展为创新空间,崛起孵化器集群。截至2016年底,天河区已有29家由村集体物业改造而来的孵化器或众创空间,总面积达111万平方米,集聚企业1272家。
        广州诸多城市治理“金点子”的背后是民众智慧这一“活水”。不久前,广州市城市更新局主办了首届广州市城市更新设计竞赛——“老广州·新社区”广州市老旧小区微改造规划设计方案竞赛。从现场调研到编制方案,从与街坊对话到向评委做演讲,广州首次向社会抛出5个老旧小区,不设门槛征集微改造方案,历时3个月后最终收到33件参赛作品。集结了民间智慧的改造方案或会为广州老旧小区的微改造提供更多新思路,或将引发新一轮城市面貌的“蝶变”。
        ■样本
       打造城市中心的“世外桃源”
       广州海珠湿地公园
       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近日,被誉为“广州南肺”的海珠国家湿地公园(以下简称“海珠湿地”)再添一块“国字”奖牌——2016年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作为全国人居环境建设领域的最高荣誉奖项,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以不同主题进行评选,细分了21个主题,海珠湿地以“城市园林绿化及城市生态修复”主题获选。
据介绍,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海珠湿地不同于自然保护区,也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公园,它兼有保护、科研、教育、生态观光等功能,在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打造“都市果林湿地”的关键。
         保护▶▷探索性提出全国首例“只征不转”政策
        今年9月,海珠湿地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黑翅长脚鹬。越来越多候鸟停留的背后是海珠湿地近五年来生态建设的成果。
        早在2012年,为了拯救万亩果园,破解果农“保胃”与城市“保肺”之间的矛盾,协调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广州市探索性提出全国首例“只征不转”政策,即对生态、农业用途的非建设用地依法定权限按原用途征收为国有,宣告万亩果园华丽蜕变、升级为国家湿地公园的新开始。
        此后,海珠湿地强调环境优先、实施最小干预,把保护与城乡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与环境综合整治、交通路网改善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加强污染源控制、加强湿地水源保障、恢复果基农业生态系统、实施动物进城等举措进行湿地生态体系的恢复与保护。
经过近五年的检验,海珠湿地在保护与开发之间寻找到了平衡点。最新检测数据显示,湿地水体水质明显改善,水质基本从V类提升到Ⅲ类水质,部分指标达到Ⅱ类水质标准,空气中的PM10和PM2.5分别下降了7.3%和19.44%。动物的多样性方面,鸟类种类由建设初期的72种提升至133种,占广州市鸟类总数的53%。鱼类和底栖生物均为36种,基本涵盖珠江水系鱼类种群和底栖生物种类。
        开发▶▷集综合服务、科普宣传、文化传承于一体
        在保护和恢复生态的基础上,海珠湿地通过系统规划,开发承载了城市生态综合服务、科普宣教和文化传承等功能。
海珠湿地自从2012年9月开放一期示范园以来,共接待游客近2000万人,其中接待国内外来访团队3000多个,成为广州城市形象新名片及生态旅游新亮点。同时,海珠湿地也是科普教育的“自然课堂”,接待各年龄段自然课程近300场,被评为全国中小学生环境教育实践基地。
         海珠湿地还承载着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研究项目,研究内容涉及典型红树植物恢复与构建技术研究、生态恢复研究、果树管养研究、湿地环境因子生态价值评估等多方面。
在社会效益上,湿地成功举办第20、21、22届园博会,相继荣获首届“广东最美湿地”“湿地保护杰出奖”“国家湿地公园四颗明珠之一”等荣誉。而海珠湿地公园也成为游赏体验,龙舟盛会等民俗活动的聚集地,形成“城央绿野间、碧水映万亩”的场景。
       
■“世界城市日”大事记
◎2010年10月31日
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高峰论坛”闭幕式上,《上海宣言》倡议,将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闭幕之日定为“世界城市日”,让上海世博会的理念与实践得以永续,激励人类为城市创新与和谐发展而不懈追求与奋斗。
◎2012年6月
在国际展览局第151次全体大会上,会议代表全票通过决议支持向联合国提出设立“世界城市日”的提议,并赞成将10月31日设为“世界城市日”。
◎2013年4月
联合国人居署第24届理事会全体通过了设立“世界城市日”的提议。
◎2013年12月
第68届联合国大会第二委员会通过有关人类住区问题的决议,决定自2014年起将每年的10月31日设为“世界城市日”。
◎2014年10月31日
首届“世界城市日”庆祝活动在上海举办,主题为“城市转型与发展”。
◎2015年10月31日
第二届“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在意大利米兰举行,中国主场活动在上海举行,主题为“城市设计共创宜居”。
◎2016年10月31日
“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在厄瓜多尔基多举行,中国主场活动在福建厦门举行,主题为“共建城市共享发展”。
◎2017年10月31日
“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活动将在广州举办,主题为“城市治理,开放创新”。此次的全球主场活动共4项,具体为国际城市文化交流活动、世界城市日论坛(开幕式、主题演讲、市长对话、专家对话等)、世界城市日主题展、实地参观活动。
■数读
广州城市建设成就概览
●《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获国务院批复,明确广州是广东省省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际商贸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
●落实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全市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不断提升,从2012年的7.94亿元/平方公里提高到2016年的10.79亿元/平方公里,增长35.9%。
●截至2016年底,累计开通10条地铁线路及1条新型有轨电车线路,总长309公里,比2012年增加73.5公里,线网运营里程居全国第三、世界前十,2016年日均客流达702万人次,日均客流强度每公里2.6万人次,客流运送效率居全国首位。
●2017年1—8月空气质量达标200天,达标天数比例82.3%;至2017年8月,国家要求2017年彻底消除黑臭的35条黑臭河涌有14条消除黑臭;2015年成功创建全国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荣获2015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范例奖。
Copyright © 2011-2022 广州市建筑节能科技协会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7561号